在杭州十竹斋艺术馆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、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人魏立中(中)与市民一起在巨型雕版上刷朱砂(10月27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
顺应美好愿景 构筑中国精神新高地
江苏无锡,阳山村。
白屋连绵,黛瓦参差,“桃林深处有人家”的意境中,中国气派的田园生活图景悠然呈现。独具神韵的书院、创客中心,让游客在美景中领略历史文化的时代活力。
“改革开放40年,阳山村的变化翻天覆地。”阳山村党总支书记钱惠菊说,现在村里的发展思路,就是让人们在这里“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”。
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,彻底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,让广大人民成为文化的实践者、创造者和享有者。
国产故事片数量从46部增长到798部;印刷出版物品种由每年不足1.5万增加到53万;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.71%和99.07%……40年间,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迈入繁荣发展。
网络视听、数字出版、3D和巨幕电影等方兴未艾;严肃文学、网络文学、儿童文学等各辟市场;刺绣、皮影、蜡染、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……40年间,人民多样化、多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。
100余天,204场。
这是山西阳曲的电影放映员、64岁的史富生今年的工作记录。每个放映的夜晚,村上喇叭一喊,就有很多人搬着板凳出来。“现在村里老人孩子居多,大家还是爱看。”
见证农村电影从胶片到数字,从众星捧月到观众减少,干了47年的史富生仍然舍不得放下:“电影在村里少不了。明年,我要把更多新电影放给大家看。”
新时代的文化使命,不仅在于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,也在于引领人民迈向精神文明的更高境界。
改革开放伊始,我们党鲜明提出,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,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,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”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、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。
钢城鞍山,雷锋的第二故乡,也是郭明义的家乡。
现在,“郭明义爱心团队”已走出鞍山、走向全国,700多支分队、170多万名志愿者,带动着更多人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。
这是英模辈出的时代。孔繁森、李保国、邱娥国……一大批时代楷模、最美人物、身边好人,用鲜活感人的行为表率,诠释和光大中华文明的品格风范。
伟大的时代,呼唤伟大的精神。
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,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,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,对国家、社会、公民的24字要求融为一体,凝结为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。
撤侨危急关头,“在你背后有伟大祖国”,见证国家的价值追求;扶贫攻坚路上,“一个都不能掉队”,彰显社会的价值底色;日常生活圈里,乘车争相让座、邻里相互帮扶、匿名捐献款物,许许多多普通人以善行义举呵护公序良俗,体现公民的价值选择……播撒在无数国人心灵深处的种子,正长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天大树。
40年改革发展,一条红线贯穿其间——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,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、价值理念、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。
夏日的深圳,郁郁葱葱。
在这里举行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,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》……一本本图书,吸引一批批读者驻足品读。
“把日子过好,把国家建设好,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面旗帜,我们有信心,有干劲。”一位读者说。
当一座座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拔地而起时,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在巍然耸立。